在深汕西高速长沙湾畔,两条巨型“蓝鲸”正迎着海风跃出江面。这并非海洋生物奇观,而是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长沙湾服务区的标志性建筑——覆盖服务楼主体的ETFE膜结构“天幕”近日全面完工,以1万平方米的流线型双曲面身姿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文化新地标。
万片气枕膜织就“海上蓝鲸”
长沙湾服务区的设计灵感源于汕尾深厚的海洋文化,以“鱼跃深汕西、逐浪长沙湾”为理念,通过两座高低错落的服务楼主体与膜结构结合,勾勒出蓝鲸腾跃的动感轮廓。
这一“天幕”采用与北京水立方同源的ETFE气枕膜材料,单层厚度仅300微米,重量不足玻璃的1%,却具备95%的透光率、200℃高熔点的安全性,以及抗台风、节能降耗等优势。面对双曲面结构最高31米、最长140米的复杂造型,施工团队引入数字预拼装技术,通过全站仪与激光测距仪实现毫米级定位,确保万片气枕膜精准受力,在沿海强风环境中稳如磐石。
光影艺术激活夜间经济
夜幕降临时,服务区的文旅价值真正释放:镶嵌于膜结构中的灯光系统渐次点亮,蓝白色光影在江面投下粼粼波痕,形成“蓝鲸夜游”的梦幻场景。室内空间同样延续海洋叙事——蓝白主色调的天花板点缀鱼群图案,联络通道绘满渔船壁画,游客穿行其间宛如潜入深海画廊。
这一设计不仅提升美学体验,更延长服务区消费时段。试运营期间,夜间客流较传统服务区增长40%,成为汕尾“夜景经济”的重要节点。
“交通+”模式赋能乡村振兴
长沙湾服务区突破传统功能边界,打造开放式产业枢纽:
南区依托临海优势,布局海洋文化展厅、海鲜集市及房车营地,鲜活海产直供餐桌;
北区联动长沙炮台遗址,开设汕尾薄饼、菜粿、油柑汁等特色小吃街,并搭建双层大戏台展演皮影戏、英歌舞。
农特产品专营区内,虾饼、猪油糖等30余种汕尾特产通过“高速驿站”销往全国,日均服务车流超万台,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超千万元。
区域融合开辟发展新航道
服务区通过长沙湾大桥辅桥与梅陇镇贯通,村道直连长沙村,未来还将接入华南大学汕尾校区。这种路地融合模式,使其成为深汕协作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关键支点——金町湾旅游资源、长沙炮台文化遗产、农渔产业在此聚合,形成“快进慢游”的文旅生态圈。广东省交通集团计划以此为范本,至2027年建成32对“五精”特色服务区,推动“交农文旅商”全域发展。
长沙湾服务区的“蓝鲸”之跃,既是现代工程与在地文化的共舞,也是交通网串联山海、激活县域经济的生动缩影。当车辆驶入服务区,旅客带走的不仅是虾饼与油柑汁的滋味,还有ETFE膜顶滤下的滨海星光,以及一段融合科技、艺术与烟火气的“汕尾叙事”。这条跃出深汕西的“蓝鲸”,正承载着城乡融合的浪潮游向更远海域。
© Copyright 2023 恒中天远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20071873号